52年赵宝桐参加英模会,对女记者一见钟情,记者:先听我三个条件
1952年,在抗美援朝战争中,赵宝桐因为表现出色,被授予了一级战斗英雄的光荣称号,并且他还两次得到了特等功的嘉奖。
当国内召开“第二届英雄模范代表大会”时,赵宝桐被挑中作为代表,需要回国参与表彰盛会。
赵宝桐回国后,因为立下赫赫战功,受到了全国人民的热烈追捧。就连毛泽东、刘少奇、周恩来这些中央的大领导,也多次在中南海亲切接见了他。
对赵宝桐而言,他原本以为这只是去领个奖的普通行程,结果没想到却碰上了一个没想到的“小意外”。
在英模大会上,他一眼就看上了采访他的那位叫金凤的女记者,心里喜欢上了她。
赵宝桐为啥能被称为战斗英雄呢?他和金凤之间有啥故事?他们最后咋样了?
【中国空军】
赵宝桐是1928年在辽宁抚顺出生的,到了1945年,他毅然决然地去参了军,当上了一名士兵。之后,他又成功考入了长春空军预科学校,这标志着他正式开始朝着飞行员的梦想迈进。
2000年6月的时候,央视播了一部讲中国空军50年发展故事的电视剧,剧名特别贴切,叫《壮志凌云》。
赵宝桐是中国空军发展历程中的一个重要人物,他接受了记者的采访。对他而言,最难忘的就是自己当飞行员的那些日子。
赵宝桐瞅着电视里演的抗美援朝时候,飞行员开着飞机呼啸而过的画面,就像又把他带回了当年他奋勇战斗的地方。
听着他娓娓道来自己的那些惊心动魄的往事,记者们望着眼前这位和蔼可亲的老人,心里很难把他想象成那位驾驶飞机,在敌机群中穿梭的战斗英雄。
跟美国空军较量时,赵宝桐和他的战友们,在技术高超、武器先进的美军面前,似乎没啥赢的希望。
那时候,美军出动了整整1200架飞机在天空中,它们每天都不停地在战场上飞来飞去,不停地开火。可咱们中国空军的一个团呢,只有二十多架飞机。
为了让飞行战斗员们更有干劲,部队告诉大家,只要击落一架敌机,就能成为三等英雄。
不为啥奖章,赵宝桐紧咬牙关,眼睛瞪得圆圆的,红得吓人,心里就想着得给那些得意洋洋的美军点颜色瞧瞧。
1951年12月,赵宝桐经历了他人生中第一场让他记忆深刻的战斗。
那时候,全队一块儿冲了出去,赵宝桐第一个向敌机发起了攻击。他飞得太快了,把其他队友的飞机都给远远甩在了后头。
赵宝桐紧追着两架敌机不放。由于以前中国空军飞行员很少在海上跟敌人较量,所以这两个美国飞行员都拼命往海上逃,企图甩掉赵宝桐。
赵宝桐心里清楚,他以前从没在海上飞过,但他可不想让敌人这时候溜掉。于是,他死死盯着敌人,一见敌机刚从清川江口冒出来,就赶紧猛按炮火按钮。
美军飞机一下子没反应过来,就被打得浑身是洞,直接栽进了大海里。另一架敌机一看这形势,知道自己碰到了难缠的对手,吓得赶紧掉头,飞快地逃跑了。
赵宝桐正准备把飞机平稳飞行,结果突然发现下面有两架敌机冒了出来。
瞧见敌机想要逃跑,赵宝桐灵活地驾驶飞机翻了个半圈,直接绕到了敌军后面,紧紧咬住敌人,一点儿也不放松。
接着他瞅了个空儿,趁敌机加大马力想逃跑那会儿,对准飞机就开了枪。
经过几个来回,赵宝桐终于瞅准了时机,飞到了敌机的侧面下方。他轻轻拉动操纵杆,让飞机头稍微上扬,对准敌机就是一炮,成功地把敌机打了下来。
他原本打算再去追赶另一架敌人的飞机,可赵宝桐突然看到有四架敌机朝着自己这边快速飞来,看样子来者不妙。
敌人飞机打算一起攻击他,要是被它们团团围住,可就难以逃生了。赵宝桐瞅准时机,果断扔掉飞机跳伞,终于安全脱身。
赵宝桐在那场战斗中,单枪匹马就击落了敌人两架飞机。
因为他勇敢地不怕死,所以被选为战斗英雄,代表空军回到国内参加大会。在那里,他遇到了女记者金凤。
【爱情的开始】
金凤本来是叫蒋励君的,她老家在江苏省宜兴市。
1946年,金凤因为成绩出色,成功进入了上海交通大学。在学校里,她勤奋读书,并且悄悄加入了地下党组织,成为了带动学生运动的重要人物。
之后,因为金凤的地下党身份不小心被人知道了,她就离开了交大,并考上了清华大学的外文系。于是,金凤就从上海来到了北京。
进了清华大学后,金凤继续秘密进行革命工作。那时候,北京正处在辽沈战役期间,党组织打算派一批党员和积极的学生去解放区。金凤心里充满了激情,毫不犹豫地报了名。
后来,金凤就被安排到新华社北平分社去做记者工作了。
那时候,金凤和两个同事得赶去河北泊镇干活,不过在这之前,他们得先闯过国民党设下的那道封锁线。
为了不让别人发现,金凤和两个同事,一个男的和一个女的,绞尽脑汁想办法,最后决定装一下。那俩同事装成两口子,金凤呢,就装成个村里姑娘。在叫法上,金凤管他们叫“表哥”“表嫂”。
行动之前,为了骗过敌人,他们三个还专门演练了一遍。所幸的是,他们最终平安无事地穿过了封锁线,抵达了工作的地方。
金凤为了隐藏真实身份,在通行证上写了个假名,她没用自己的真名蒋励君,而是用了“金凤”这个假名字。
到了城工部,金凤想改回原名,可领导觉得“金凤”这个名字通俗易懂,对她执行任务更有利,所以这个名字就被继续用了下来。
蒋励君就这么变成了金凤。做了记者以后,她老爱写文章,于是金凤就成了她在文章上用的名字。
看看金凤的经历,不难发现,她是个既勇敢又有主见的人,心里有想法,也敢于为实现梦想迈出步伐。所以,赵宝桐一下子就注意到了这个出色的姑娘。
1952年7月底的时候,赵宝桐和刚回国的空军志愿军代表团的成员们,坐着火车抵达了天津站。
下了火车,他们在车站碰见了已经等候在那儿的金凤。
大家好,我是来自人民日报的记者,这次英模会的报纸文章就归我写了。接下来我会对大家进行采访,希望咱们能配合默契,合作得开开心心。
他们要去参加英模会,打算从天津乘火车前往北京,金凤也会和他们同行。
这几个刚从战场上回来的小伙子,刚才还在天上跟敌机拼命呢,现在一见到金凤,却都变得扭扭捏捏起来。
不过金凤说话大大方方,性格又开朗,让人不由自主地感到轻松。没过多久,大家和金凤就越聊越合拍了。
不过赵宝桐始终显得特别紧张,脸红得跟熟透的苹果似的。
这次访谈很快就收尾了,打那以后赵宝桐心里一直惦记着金凤,老想着啥时候能再跟她取得联系。
机会不是光靠等就能来的,更多时候得靠自己去争取。有次,赵宝桐急着要写份重要材料,可他写文书真的不在行。
然后他给金凤打了个电话,跟她说自己最近被邀请去参加了不少报告会和讲座。
碰到这些活动,他得准备个讲话稿,可他从来没写过,着急忙慌地就想找她来搭把手。
金凤立马就答应了他。谁会拒绝战斗英雄呢,再说赵宝桐在她采访的时候特别配合,对她的问题都尽量回答。
为了把稿子写好,赵宝桐和金凤聊了好久。这次聊天后,金凤对这位空军英雄的认识也更深了。
金凤回家后,熬了一整夜帮赵宝桐赶出了一篇六千多字的稿子。赵宝桐看到这篇稿子,心里乐开了花。
和赵宝桐对金凤一眼就喜欢上不同,金凤对赵宝桐的好感是慢慢建立起来的。
从长相上说,赵宝桐能当上飞行员,那肯定是有他的特别之处,像赵宝桐这样的战斗飞行员特别受中国年轻姑娘们的“喜欢”。
回来参加英模代表大会时,领导专门跟赵宝桐他们打招呼,说在各种报告会上得讲讲自己已经结婚或者有另一半了。这么做,估摸着是想帮他们少惹点“麻烦”。
因此,金凤老觉得赵宝桐已经有了对象。
金凤跟别的女孩不一样,她有自己对另一半的挑选方法,首先看人好不好,其次看能不能干,人品好但不中用不行,能干但人太窝囊也不行。
因此,金凤在和赵宝桐一次次的打交道中,觉得他很符合自己找另一半的要求,心里也慢慢喜欢上了他,只是从来没有表现出来。
有一次,赵宝桐邀请金凤出去。他说自己好不容易有了假期,能放松放松,就想让金凤带着自己在北京城转转。
金凤接受了他的邀请,他们俩说好了一起去中山公园玩。
划船时,金凤好奇地问赵宝桐当飞行员的故事和他的感受。特别是他打仗那会儿,肯定多次和死亡擦肩而过,赵宝桐到底是怎么看待生与死的,心里难道就不害怕吗?
赵宝桐对金凤的疑问毫不遮掩,实话实说。他说自己在上过战场后,对死亡有了不一样的看法。
小时候,他觉得死亡就是像小草枯萎那样,轻轻松松,但这种死法没啥意义。
不过,在战场上,个人的性命和民族、国家的命运紧密相连,这让自己的生命有了更重的分量。这样的牺牲,是值得的。
此外,赵宝桐对金凤说,他上了战场可不怕牺牲。像他这样许许多多的空军飞行员,在打仗时心里只琢磨着怎么赢得战争,早就把自己的命看得不那么重要了。
听了赵宝桐的一席话,金凤心里头一震,她被眼前这个人深深打动了。
在北海公园,两个人边走边聊,挺悠闲的。赵宝桐见金凤慢慢不那么紧张了,就找了个机会问她,说金凤之前把他的事情问了个底朝天,可他却对金凤的事儿不太清楚,能不能也让他多问问,好好了解了解她。
他一问,金凤就摆出一副不想搭理的神情。
见金凤想随便打发自己,赵宝桐趁机穷追不舍,一连串的问题又抛了出来:
你让我连着说了好几个小时,都快七八个小时了,可你自己才说了那么一小会儿,十分钟都不到,这真的太不公平啦。记者朋友,难道你没有男朋友吗?
赵宝桐瞅准机会,终于把他心里那个特别想知道的事儿给问出口了。
金凤一听他这么问,脸立马就红了。虽然心里有点儿不好意思,但她可不想就这么输了阵,而且她也挺想知道赵宝桐的事儿呢。
接着,金凤就问赵宝桐是不是已经有女朋友了,后来她听别人说赵宝桐确实有女朋友了。
赵宝桐一听她的话,赶紧摇头说不,一个劲儿地表示自己还没女朋友呢,金凤是被人给误导了。
两个人就这样你一言我一语地聊着,慢慢伸出头来想摸摸对方的心底怎么想。经过好长时间的你来我往,终于有一天,那层窗户纸被捅破了。
【喜结连理】
有一次,赵宝桐和金凤看完电影,他突然心血来潮,说要拍张照片留个纪念。
金凤带着他来到了一家照相馆,金凤原以为是他一个人要拍照,见他乖乖站在照相机前,就打算走到旁边去等着。
没想到,赵宝桐突然伸出手,紧紧拽住了金凤。就这样,他们俩的第一张合照拍成了。
赵宝桐心里明白自己这么做挺冒失的,得赶紧找个时间向金凤表白心意才行。
赵宝桐对金凤坦白了自己的感情,为了让金凤感受到他的真心实意,他给了金凤充足的时间去琢磨这事儿。
金凤回到自个儿屋里,想着白天赵宝桐跟她表白的事儿,琢磨了好大一会儿。
一个周末晚上,金凤和赵宝桐约好了在天安门见面。
坐在天安门观礼台的楼梯上,金凤跟赵宝桐聊起了她的三个要求。这三个要求啊,决定着他们俩能不能走到一块儿。
赵宝桐非常兴奋,他说就是三十个条件也没问题,更别说才三个了。
首先,我得能自个儿搞定工作,得有属于自己的那份事业才行。
第二,我没法跟着你一起去部队。
第三,身为记者,我在工作中肯定会碰到不少男性,我希望你能明白这一点,别对我的正常工作往来指指点点。
赵宝桐对金凤提出的每个要求都点头答应,他觉得,自己就是喜欢金凤这种既独立又自信的样子。
赵宝桐点头答应了那三个要求,于是他们俩就正式谈起了恋爱。
他们谈恋爱的消息传开后,周围的人都挺惊讶的,没想到这两个工作完全不着边的人能走到一块儿。
没过多久,他们俩谈恋爱的事儿,慢慢开始有人唱反调了。
赵宝桐回到部队后,耳边全是些闲言碎语,都说他“去参加英模大会,没想到还找了个女朋友回来”。
听到这些话,赵宝桐心里有点打退堂鼓了。
军队里的头儿刘亚楼也听到了这些传言,为了澄清这些流言蜚语,他让人去查了一下金凤的来历。
经过一番了解,他发现金凤在上海交大上学时就是个思想开明的小伙子,那时候就加入了共产党。之后他又转学去了清华大学,在学校里秘密为党工作。等到解放后,他直接就去报社当了记者。
从金凤的家世为人来说,她是个好女孩,这样的女孩很值得结交。刘亚楼找到赵宝桐对他说,既然打算谈恋爱,那就得好好相处,他很支持他们俩谈恋爱。
有了刘亚楼领导的撑腰,赵宝桐更加下定了和金凤一起走到最后的决心。
1953年夏天,赵宝桐和金凤在北京空军专门招待高级干部的地方办了婚礼,两人终于喜结连理。
结婚后,他们只过了很短一段时间的幸福生活。就在那一年,赵宝桐就被安排去苏联莫斯科空军学院进修了。
刚结婚就得分开,赵宝桐特别想念老婆,因此他常常会拿出金凤的照片瞅瞅。他盯着照片中金凤那笑眯眯的眼睛,一看就能看上老半天。
金凤一直都在《人民日报》上班呢。
1978年,赵宝桐被调到北京军区空军司令部工作,回到了阔别已久的北京。这样一来,这对夫妻在结婚25年后,终于结束了两地分居的生活,得以团聚。
后半辈子过得暖洋洋的,特别美满,夫妻俩相依相伴,孩子们也都长大成人,有了自己的成就。
母亲悉心培养的两个女儿和一个儿子,都顺利读到了研究生高学历,更没想到的是,他们找的另一半也都是研究生学历。
瞅着这一大家子有文化的人,赵宝桐心里头特别激动,他对着金凤说道:
这位夫人功劳很大,才能超过年轻人,我哪敢不尊重她呢。
这对革命老夫妻半辈子情投意合,就算遇到过困难和分开的时候,最后还是一起走到了白头。
#图文创作激励计划#
